Sony SLT Alpha 77V with KIT (SAL1650) (A77VQ)

好像玩具喔,是我第一次與a77接觸的印象,沒想到時間拉長反而是77當隨身機的理由
這是我第一台DSLT,也應該是最後一台,畢竟索尼已經預告了半透技術的死期.
隨著感光元件內嵌對焦元件的技術越來越成熟,拔掉反光板似乎是數位相機
的最後一哩路,但真正可以跟上獨立的對焦模組還需要多少時間呢?

▼今年的隨身夥伴
SONY DSC

▼A77V機背
SONY DSC 延續七字頭系列手感,獨立按鍵是不能少的,大致上操作習慣也都能延用,
把左側原本需要兩隻手來操作的功能,除了Menu與模式轉盤大多都移到右手邊來.
優點是更方便單手獨立的作業,機身的輕量化也可以不用手把輔助配件還保持信賴感,
搭配1650握持一整天幾乎沒有什麼負擔.

▼一直被酸很大的機頂LCD
SONY DSC 但是習慣差別最多的卻是機頂按鍵配置的改變,原本大拇指ISO換成食指.
過片鈕也在比較不習慣的地方,現在還是常常a850與a77相互搞錯位置.
因為a850幾乎就是a700塞FF sensor,操作起來完全無適應期只是手感沉了點.

對焦能力是a77與a700最明顯的進化,中央點外的信賴度完全提升,這半年來幾乎沒有
因對焦點落差而失望過的照片.另一點追焦能力在我手上一直沒有發揮的機會.
可用ISO絕對是a77最大的致命傷,高畫素雖然帶來很多優點,但卻犧牲了高感度部分,
相較於a700其實是有進步的,但細節的抹除卻比a700,a850還嚴重,雖然縮圖後可以勉強.
養成拍RAW進LR後降噪有很大的幫助.內建GPS最大的好處是回頭Check拍攝時的地點.
也可以編繪城地圖日誌.

▼翻轉螢幕的價值就是拿來自拍..XD
SONY DSC

當然最吸引我的就是多重角度的翻轉螢幕拉,加上半透即時LiveView.的確也只有Sony
的Solution可以給出來的.

▼很有質感的浮雕,鏡身有LOCK鍵
SONY DSC 搭配A77一起被Release的DT數位專用鏡,擁有72mm的大眼睛.紮實的鏡身與金屬前緣
做工讓質感加分不少.雖然號稱耐候防滴,但是鏡屁屁沒有橡膠O環,所以也不敢去試.
鏡身左側有AF/MF切換開關.右邊有防止用久後避免垂頭的Lock鎖.

▼sal1650ssm的大眼睛
SONY DSC 對於已經有小菜的使用者來說,面臨1650真的是很糾結的,最後還是得顧慮錄影需求.
這管鏡成色上真的比小菜清淡不少,但最不習慣的是耀光.日子一久也沒差了反而會想表現一下.

▼耀光 光斑 特別拿來對尬太陽也算是有特色!?
neo_img_dsc04214

▼非常銳利的一隻鏡頭,開放光圈表現有水準.
neo_img_dsc00615

▼開放光圈的背景虛化也很清爽並非糊成一團.
neo_img_dsc00823

▼雖顏色較清淡,也算忠實記錄.
neo_img_dsc01406

▼A77VQ的組合出去旅遊也很愜意.
neo_img_dsc01616

夜拍的表現也是從a700上來後最明顯的進步,不過還是不習慣放大檢視後明顯的抹除感.
開到ISO800就可以明顯的看到抹除的痕跡,在a700上不迴避高ISO紅綠雜訊反而還比較對味.
起碼細節都還保留住,反正我的處理習慣都是拍RAW丟進LR降噪.

▼ISO3200拍肉檔在進LR降,是還可以接受,縮圖後完全可以不在意.
neo_img_dsc02993

▼A77V長曝還ok, 1650的星芒有點發散.
neo_img_dsc03663

操作上的缺點讓我真正在意是拍攝完成後預覽圖片,如果過早按放大鍵檢視會失效
這點比較困擾.變成又要多按一次檢視圖片,然後點放大.一鍵完成的事,變點了三次.
比起剛上市急就章的韌體Lag也改進良多,當時出差過境香港機場試玩DEMO機
還真的很倒彈.

另一點是只要用上了SONY隨機贈送的16G SD卡並配和外接的收錄音裝置會錄到
答答聲響的問題,因為涉及另一項裝置,就另外開文時再提及瞜.
這篇文章起筆約有3個月的期間,一直拖到A7/A7R都快上市了才算是交代完.
雖然索尼的此舉意義似乎宣告了E上A下的趨勢.只能安慰自己追是追不完的,
每年都有新機新產品.認清自己的需求,並把所擁有的,發揮最大價值.

照慣例的說 請A77V繼續指教瞜!

Facebook Comments
Scottj Written by:

史考特 喜歡3C 愛拍照